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理论研究
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分享到:
作者:王爱新  发布时间:2017-12-11 18:17:07 打印 字号: | |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着力解决在审判体制机制、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司法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大力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内涵丰富,其中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基层司法工作者,笔者对新时期如何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谈几点想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司法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人民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制约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

    一是队伍建设任务重。拥有专业化、正规化、职业化的队伍是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现实是,很多老法官的法学理论功底和专业能力均存在短板,这一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消化;优秀法律人才流失、短缺问题也困扰着法院队伍建设。基层法院由于条件艰苦、待遇不高、司法环境恶劣等原因,高端法律人才短缺等问题尤其明显。

    二是司法改革仍需推进。一方面,司法体制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改革的艰难复杂性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司法体制改革触动了具体的权力利益关系,改革在基层法院出现的问题不少。比如,司法改革的焦点之一是去行政化,无论是调整法院内设机构建设新型审判团队,还是实行法官单独职务序列管理,其目的都是使法官脱离现有的行政事务,保证法官回归依法独立办案的本位,但是,现实中部分法官“官本位”的惯性思维依然严重。比如在落实司法责任制改革过程中,审判权力下放到法官后,部分案件承办法官办案能力不足,导致案件上诉率、改发率有上升苗头。

    三是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仍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从内部看,主要是受个别冤假错案的发生和个别人的司法作风问题的影响。从外部看,社会诚信的缺失和法治环境的不尽如人意也制约了人民群众对法院的信任度。部分群众对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缺乏正确认识,对司法抱有不当期待。

    四是法治环境仍需改善。一方面,当事人信访不信法现象依然存在,导致信访案件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在基层法院,法官受到侮辱、谩骂、打击报复、诬告、伤害的事件多有发生,暴露出整个社会司法环境的恶劣以及法官权益保障方面的不足。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依法治国信念,按照“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要求,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着力解决在审判体制机制、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司法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大力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要以法治理念为先导。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要提升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做好服务大局工作,既积极主动服务,又依法规范服务,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法院工作,牢牢把握依法办案、公正司法的基本要求,处理好维权与维稳、依法办案与接受监督等关系,推动法院工作健康发展;要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接受监督制约,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确保审判权依法正确行使;要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强化队伍建设,正确处理严管与厚爱的关系,既从严管理,又以人为本,努力为法院干警施展才华、干事创业、全面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要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加强院务管理,注重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通过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发挥后勤保障作用。

    要以服务大局为己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是司法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和最大政治优势。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的现代化,首要的就是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依法履职的能力,准确把握和服务大局,切实承担起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责任。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的现代化应当坚持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但决不是以此为借口,搞关门主义、司法神秘、脱离群众,游离于大局之外。要紧紧围绕大局谋划推动法院工作,深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司法需求,努力做到法院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合拍共振。

    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高频出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法院的人民性,决定了法院必须始终践行司法为民根本宗旨。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进程,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能力。具体说来:一是要树牢群众观念。继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成果,引导广大法官把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体察民情、增进群众感情作为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二是要努力消除群众诉讼障碍。要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完善立案登记制度,建立特殊人群救助帮教制度,确保让每个人都打得起官司。三是要继续探索创新司法便民举措。积极探索微信、电子送达和网上公告等新送达方式,开展送法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单位等“六进”活动,创建特色司法服务品牌,积极完善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这是在既有的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党中央为在新起点上纵深推进司法改革而进一步提出的新任务、指明的新方向。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夯实既有司法体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以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为重心,深化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健全员额制改革、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打造职业化司法人员队伍等基础性改革,及时研究跟进相应的配套和保障措施,从而进一步全面、系统、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巩固现有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果,激发各项改革的整体效能。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要一步步解决基础性改革中仍然存在的某些技术性问题,使改革落实落细。

    要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要以信息化为依托,进一步增强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加快建设“智慧法院”。要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着力建设系统化、信息化、标准化、社会化的诉讼服务中心“升级版”。要大力推进网上办案,完善信息化审判管理系统,推进信息化与审判管理的深度融合,构建“点、线、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案件质量监控体系。要加强大数据分析,依托法院各种统计数据,积极构建既符合司法规律、又能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的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促进类案同判和量刑规范化。要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强化执行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要完善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科技法庭,积极推进庭审直播和裁判文书上网工作,提高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信息发布质量。

    要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人民法院队伍,不断提高法院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既是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组织保障。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专项主题教育活动,从严管理监督干部,严把选人用人关。要开展专业技能教育培训,提升法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要强化纪律作风建设,持续深入改进司法作风,整治“六难三案”,坚决反对“四风”,从严惩处司法腐败。要创新推进法院文化建设,发挥好文化的教育导向、凝聚亲和、自我约束、激励协调和精神辐射功能,着力提升队伍管理的内涵层次。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秦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