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法治社会,除了政府权力自律,做到依法行政以外,法院应该秉持公正立场,监督政府依法行政。
去年5月1日实施的新行政诉讼法满一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日前通报全市法院行政案件审理情况。一年来,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民告官”案件16281件,同比上升99%,案件相对集中于涉民生领域。在作出判决的案件中,行政机关败诉率达29%。同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率仍然较低,“一把手”出庭应诉的少,副职出庭应诉的占绝大多数。
自新行政诉讼法颁布以来,法律对政府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公众不认可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现象增多,“民告官”案件不断增加。“民告官”虽然让政府没面子,但是这对于社会监督政府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从政府的角度讲,应该做到依法行政,减少当被告的机会。从公民的角度说,既期待政府爱惜自己的羽毛,依法行政;也期待法院依法办案,主持公道。“民告官”案件居高不下,一方面说明公民对法院充满信任与期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还说明政府提供的民意表达渠道远远不够,他们希望法院为他们主持公道。从这个角度讲,“民告官”案件激增,既是批评地方政府不作为、乱作为,也是检验法院公信的试金石。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保护行政诉讼当事人诉权的意见》规定,严禁以任何非法定理由为借口,拒绝受理某类依法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各级人民法院要依法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切实解决行政诉讼“告状难”问题。这既是最高法院对“民告官”案件的重视,也说明“民告官”逐步成为一种法治常态,地方政府与法院不能等闲视之。
我国正在致力于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不仅仅是政府和法院的事,全体公众都应成为参与者、受益者。除了政府学会权力自律,做到依法行政以外,法院应该秉持公正立场,监督政府依法行政。“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法院应扩大民众对“民告官”案件的参与面,增强法律公信力。比如,除了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以外,法院采取多种形式公布“民告官”案例,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这样既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政府依法行政与法院审判的程序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对公众也是一种普法教育,也有利于政府与法院从中查漏补缺,反思问题,实现依法行政、依法办案。